原标题:“信贷资金可用于炒股”不可信不可行
■ 朱宝琛
日前,笔者接到一位自称某国有大行信贷部门工作人员(经求证,其并非该国有大行工作人员)的电话,询问是否有资金需求。当被问及资金是否能用于炒股时,对方先是表示“不可以”,随后又称“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,就算被查到了也有办法解决”。
那么,这位“工作人员”声称的“‘信贷资金’可通过某种方式用于炒股”,是否可信、可行?笔者认为,答案非常明确:不可信、不可行。
首先,从监管部门的角度看,对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,一直在强调不得违规流入股市。在日前举行的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重申:央行提供的股票回购、增持再贷款资金具有特定的指向性,信贷资金不能违规进入股市仍是金融监管的一条红线。
相关法律法规对此亦有明确规定。比如,2020年7月12日起施行的《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》规定,商业银行应当与借款人约定明确、合法的贷款用途。并明确了贷款资金不得用于的事项,其中一项就是“股票、债券、期货、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”。
将信贷资金用于炒股,显然违反了信贷资金的使用规定。
其次,从银行的角度看,对信贷资金的审批有严格的流程,同时也加大了贷后管理力度。
笔者与多位银行的工作人员有过交流,给出的答案是一致的:放出去的贷款如果被查实挪作他用,银行可以采取提前收回贷款、中止发放尚未发放的贷款、清偿全部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等措施。此举意在防范金融风险,防止信贷资金过度涌入不良资产及高风险领域,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。
并且,信贷资金违规一直都是监管重点。如果银行对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,会受到处罚。这从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中可见一斑。比如,浙江萧山农村商业银行因“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审慎,资金被挪用于股市”“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审慎,资金违规流入股市”等行为,被处罚金高达450万元。
最后,从投资者的角度看,用信贷资金炒股看似有机会获取收益,但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。
一方面,任何投资都有风险,投资者理应把审慎、理性投资放在第一位。这就要求投资者要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,切忌盲目追逐热点。如果为追求短期收益,盲目进场,是不可取的。
另一方面,将信贷资金挪作他用,一旦被银行要求提前还清,可能造成自身的资金陷入困难,甚至还有可能给自身带来不良信用记录。另外,在办理贷款过程中,如果违规使用造假材料骗取贷款的,还要承担法律责任。
总之,将信贷资金用于炒股,是“禁区”,碰不得。“信贷资金可用于炒股”,不可信、不可行。
责任编辑:张文
在《动物管理局》选角期间,谭泉凭借其精彩演绎的某个试戏片段令人眼前一亮,获得导演及制片人一致认可,最终杀出重围,成为段未然的不二人选。
在19:30~22:00,CCTV-4的新闻类节目《今日亚洲》《海峡两岸》《中国新闻》(21:00)、《今日关注》接连登场,形成合力,在黄金时段以%的收视率和%的收视份额排名第一,远超同时段的其他节目。
再比如常州有个高铁企业,在欧洲高铁内饰市场份额占46%,中国高铁内饰份额占70%,是行业中的巨人。
在《福布斯》网站上,瓦利德王子2015年的财富估值达到226亿美元,在全球富豪榜中位列第34位。
允许失败,同情失败,痛惜失败,甚至某些情况下以悲剧般的情怀惋歌失败,并不意味着真的追求失败。
(来源:(湖南在线))